滾石樂隊(Rolling Stones)的音樂紀錄片以前有過多部,連3D立體也拍過,好不容易等到2006年在紐約Beacon劇院演出2晚的音樂會,才有機會讓金像大導馬田史高西斯(Martin Scorsese)當導演。
馬田史高西斯拍過多部音樂紀錄片,其中多位怨曲音樂大師的紀錄尤其珍貴。他是聽滾石樂隊成長的,而他電影例如《Mean Street》便受到滾石樂隊影響。
滾石樂隊成名後的音樂會絕大多數在戶外演出,觀眾10多萬是等閒事,於2006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海灘舉行那一場,觀眾據說多達200萬,怎會可能在同年紐約於只有一千多座位的劇院演出兩晚呢?原來那場音樂會多少是應酬美國,前總統克林頓可能還有份參與,他與滾石有淵源,所以他全家10多人上至高齡母親、下至12歲小朋友,都在觀眾進場前上舞台,向樂隊成員打招呼。他還邀請很多朋友來看,而又要應付更多人索求的門票債。這樣小型的滾石音樂會幾乎不可能再有,所以便讓大導演馬田史高西斯來拍攝、留個紀錄。
馬田史高西斯處理這部紀錄片當然與別不同,他一開始便「製造」衝突,他與滾石成員在舞台設計和曲目名單上有分歧意見。他甚至為滾石遲遲不確定演唱曲目而發脾氣。最富戲劇性的是,馬田史高西斯不與滾石成員說話,每件事都要通過助手傳話。金像大導拍紀錄片不忘加入戲劇趣味。
本片取名《Shine A Light》有含意,原來那是福音歌(gospel),講的是「神光」,那首滾石歌原本並不怎樣流行,現在重新把它包裝、重新推出,於是便變成「滾石光」,照亮地球、人類、樂迷、你與我。此部影片貫徹這個主題,所以演唱會結束之後,導演要求攝影機跟隨樂隊成員立即走出劇院,然後劇院外的攝影機隨即搖向上、拍攝劇院外貌,再後攝影機繼續向後方高處退,越退越後,畫面由曼哈頓一條街、逐漸變成整個曼哈頓,攝影機繼續退後,退到從太空看地球。此時候,畫面下方是地球,右上方則出現發亮的星球,突然間,那個星球變為滾石樂隊的圖象符號,一個大口、伸出舌頭來。電影便在這個畫面作結:滾石樂隊發光,照亮地球、人類、樂迷、你與我。
滾石樂隊成員生平有過無數的電視訪問,所以在這部電影裡,馬田史高西斯也不再讓滾石樂隊成員講甚麼話,或者他覺得他們也沒有新鮮的話可以講、又或者他與這四位成員真的相處得不那麼好,所以乾脆不讓他們講話。馬田史高西斯只是從昔日滾石無數電視訪問中抽取不到10個小片段,穿插在整部影片裡。那些昔日答客問的小片段起作用,一來可調劑影片(緩和熱鬧、緊湊音樂所引起的張力),二來可增加點趣味性,因為今天回顧樂隊成員舊時的說話,會發笑,很有娛樂性。
今天電影攝影技術進步,這部運用得多部攝影機拍攝的音樂會紀錄電影,比之一般電視錄像機所拍攝的音樂會紀錄片,畫面角度更多、剪接效果更到位,(捕捉歌手、樂手動作、表情都很準確)。我能夠在香港文化中心的「皇帝位」欣賞這部電影,巨大銀幕的清晰畫面和理想音響效果,確實給我很大享受。
我曾經在1980年左右於倫敦溫布萊球場聽過滾石的14萬人演唱會,今天仍記得當日情景,我覺得06年的滾石成員還是那麼充滿勁度和活力,我願意相信這四位60多歲樂手平時很注意保養身體,很多樂迷都以他們來自勉,希望60多歲時候跟20多歲的年青人一樣有活力。(完)
#####
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,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,公開閱讀。
[ #2008電影 ]